4月的南京城,一年一度的梧桐樹“毛毛雨”又拉開了序幕。與此同時,在南京網民中人氣很旺的西祠衚衕網站上,一場由梧桐樹引發的“論戰”也開始了。截至12日下午5點,4月上旬陸續發佈的4條帖子,得到近4萬次點擊、近千條跟帖。12日還有人開新帖,加入討論。出人意料的是,這場萬人關註的網絡爭論,焦點很快從梧桐樹轉移到“外地人”。眾多網民亮明自己的“南京人”身份,認為想砍樹的是“外地人”,如果不能適應南京的一切,“外地人”就該離開。
  記者瀏覽發現,爭論始於4月2日的網帖——《南京的梧桐樹應該砍伐掉,這張“破名片”坑爹啊!》。發帖者“論壇調色板”觀點鮮明:梧桐樹給市民健康和出行帶來嚴重影響,必須果斷以其他樹種全面取代,不是爭論砍不砍的問題了,而是什麼時候砍。
  該帖迅速熱起來。400多條跟帖,有表達對梧桐樹“又愛又恨”情感的,有建議想辦法去除梧桐飛絮的,但一些網民將矛頭指向“外地人”,除了口水橫飛、惡語相加,不少人要求入鄉不能隨俗、試圖砍掉梧桐樹的“外地人”離開南京。
  網民“傳說中的人啊人”認為,梧桐樹就是“鑒定外地人對南京是否真有愛的‘檢驗樹’”,“如果既不想離開南京,還要試圖讓南京為他自己作出改變,並且不斷地對著南京的一切說怪話,那麼,他得到的,只能是被南京人稱為‘外碼’而加以強烈鄙視的結果”。記者發現,對“外碼”,百度百科的解釋是:意指外地人,帶有地域歧視色彩。從眾多跟帖看,該詞確為貶義。
  4月10日,網民“風的歌”發帖:《由“南京梧桐樹”引起的論戰來淺談一下南京的某些外地人》。“風的歌”認為:“真正的老南京人(兩三代以上居住南京)是很淳樸,很善良的……包容,隨性,容易相處。”為什麼“一些外地人引起了南京人的強烈不滿和鄙視”?因為“有一些外地人,一邊拼命想留在南京,占用著南京的城市資源,一邊出於某種扭曲的心態,得了便宜還賣乖,說著牙疼話,對南京橫加詆毀”。“風的歌”還說:“這部分心態不好的外地朋友,希望你們能端正心態,找準自己的位置,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南京!南京也不會因為你們這些人有任何改變,它,還是全國排名前幾的城市,還是有那麼多的有識之士對它趨之若鶩。”
  梧桐樹,真是“檢驗樹”嗎?來自湖北的網民“蘇寧蘇果蘇蘇”發帖說:“來寧快二十年了,對梧桐從驚艷,到有點煩,到很煩,再到慢慢接受,再到喜歡和非常喜愛。”而記者採訪到的幾位跟帖網民中,同為80後、同樣出生與生長在南京的尹超與蕭天若,均表示梧桐老是掉毛毛,實在讓人有點吃不消。
  “網上的一些爭論往往是認同之爭,即對‘自己是誰’的討論。”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胡翼青提出,“相比國內很多大中城市,南京是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,很少有人總以‘南京人’自居。但這場討論出現了‘南京的城市認同’,這是罕見的。”
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治彥告訴記者,很多城市都出現過類似爭論,比如十幾年前的北京,下轉A2版
  上接A1版對外來者的排斥是很明顯的,老北京認為他們爭奪城市資源、帶來城市問題。“‘外地人’能在一個城市工作、居住,自有他立足的理由。他們既有在機關、事業單位或大企業工作的高端人才,也有保安、保姆和保潔等做著苦臟累的活,為城市服務的。他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,‘本地人’要理解要接納。”他說,“一個城市要發展好,必須是‘活水’。開放、包容是現代城市的精神。不開放包容,怎麼能集聚人才?包容才能促進城市更好發展!”
  這場由梧桐樹開始的討論,在胡翼青看來,顯露出“不包容的苗頭”,值得警惕。他說:“大量移民進入是當代中國城市的一個顯著特征,但本地人認同,對一個城市的發展是有害的。提高包容性,媒體要多提醒,政策制定者要進一步開放。”劉治彥也表示,包容一方面是政府要公平公正,另一方面是老市民理解新市民、認識到他們的貢獻。
  當然,理解也是雙向的。網民“蘇寧蘇果蘇蘇”充滿感情地說:“在南京這座城市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下來,成家立業,發展得越來越好,感謝南京和南京本地人的關照。”好幾位網民對其表示贊賞與祝福。在企業工作的“藍色海灘1963”則回覆記者說:“大家可以自由發表觀點,但沒必要上升到地域歧視方面。”本報記者 徐冠英  (原標題:一場值得關註的網絡爭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b50nbrf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